中国传统美食唐代?
唐代是盛世,相应的餐饮业也非常发达。唐朝人食用最多的荤食就是牛羊肉,比如武则天爱吃的白切羊肉,就是和今天的做法类似,羊肉加香料煮熟后切片。人们同时也食用牛羊的内脏,如牛肠羊肚之类。
生鱼片也是唐代的美食,又称做鱼鲙。唐朝的蔬菜种类也比较多了,使用蔬菜超过40种,主要是唐朝的对外贸易很发达。
出两个从唐朝传入中国的美食名称?
唐代比较著名的饭食有“青精饭”、“团油饭”、“王母饭”、“荷包饭”和“饧粥”、“茗 粥”等。
“青精饭”是一种用南烛树叶的汁浸黑的米蒸成的饭,其色如青, 故名青精饭或乌饭。据说久食此饭,可益精气、强筋骨,延年益寿。
唐代陈 藏器在《本草拾遗十种》中说:“乌饭法:取南烛茎叶捣碎,渍汁浸粳米,九浸九蒸九曝,米粒紧小,黑如瑿珠,袋盛,可以适远方也。”杜甫《赠李白》诗云:“岂无青精饭,令我颜色好。”此类食品也就是今天的蒸饭。
隋唐五代的面食更加丰富,仅饼的品种就有许多。有煮饼、蒸饼(又称笼上牢丸)、汤饼(又称汤中牢丸)、蝎饼、阿韩特饼、凡当饼、 胡麻饼、双拌方破饼、春饼、赍字五色饼、五福饼、丸饼等。其中,春饼是一种以麦面裹菜肉蒸成或烙成的圆薄饼。 隋唐风俗,在立春日吃春饼。《月令广义》卷五说:“唐人立春日食春饼、 生菜,号春盘。薄剂煿菜肉裹食也。”“赍字五色饼”的制作 方法是“刻木莲花,藕禽兽形按成之”,饼上印有美观的花纹图案,这与现 在用模子作点心的方法一样。
“五福饼”也是一种类似点心的饼,它其中有 五种不同的馅料,这反映当时饼类食品的制作有很高水平。此类糕点也就是今天的饼干之类食品。
由饼的制作发展起来的糕点食品,隋唐以来品种繁多。如:苏(奶酪)、 豆餤(豆饴)、粔汝(米饼)、飡(糍团)、饧(薄糖)、 饼馁(有馅带奶酪的饼)等。此外,隋唐时的面条和面团食品还有许多品种: 如:冷陶(过水凉面)、汤饼(汤面),以及羊肉面、鸡汤面、素菜面等。
现在的汤面早在唐朝就已盛行,月饼之类的带馅食饼也是根据最初的饼馁改良而来。
西安美食“泡泡油糕”,源自于唐代的“见风消”吗?
泡泡油糕是陕西很有名的面食小吃,用烫面裹糖馅油炸而成,糕面有一层泡,薄如蝉翼,白如霜雪,给人的感觉是入口即化,见风就消。据说当年前往北原***的唐太宗李世民在“王店集”品尝该糕点后大赞“好!好!好!见风消”。如今泡油糕已是人们到西安古城必找、离西安古城必捎的上乘名点。
“泡泡油糕”作为西安三原当地的特色小吃在西安很是有名气,也备受市民和游客喜欢。至于他是不是源于唐代的“见风消”在已有的记载中,基本上可以说是,当然也有一些人存在不一样的见解,因为这种泡泡油糕的做法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,觉得可能是当地为了发展旅游而故意撰编的历史。不过既然能在当地延续至今并兴起,那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一些历史渊源的。
所谓“见风消”意思就是一阵风过就能把他吹破,可见这种小吃皮质之薄,吃起来肯定质地酥脆。
对于“见风消”名字的由来,相传,当年李世民在三原***猎场打猎期间,正准备吃油糕时一阵风刮过,油糕就碎了,故名“见风消”。
其实,对于很多美食小吃来说,一些历史考究在民间早已很难寻觅。只能在一些民间传说和部分史料蛛丝马迹种寻得。但是不管它是不是源自于唐代“见风消”我觉得这并不是太重要,重要的是他确实如今已成为西安地区的特色小吃,并受人喜爱。
这个真不知道,但听说三原的泡泡油糕很有名,还有西安户县有家也很好,据说每天只卖多少个就不卖了,因为生意太好了,都是排队买,有机会了一定会去吃 ,但与唐代好像没什么关系吧,传说罢了。
谢谢邀请.
泡泡油糕是陕西三原县很有名气的汉族传统小吃,其渊源可上溯至唐代的烧尾宴名点“见风消”油洁饼。别看这小小的泡泡油糕,可是有史书记载的唐朝宫廷名品——烧尾宴中的一道名吃。泡泡油糕还有个名字,叫做“见风消”,这名字据说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关,说是有次他去打猎(猎场就在今天的三原县附近),肚子饿了,于是,太监在附近找了一个卖炸油糕,让他给皇帝做油糕吃,老汉听说是给皇帝做,一紧张,和面把油放多了,没想到,起了大泡,端上桌来,太宗还没来得及吃,一阵风吹来,碎了,小太监机灵,赶紧说“吉兆啊,碎碎平安!”从此,这道小吃也叫见风消了。
馅是用白糖、黄桂、玫瑰、桃仁、熟面拌成的;面是用开水、大油烫熟的富强粉。
主料:糕面150g
1.将糕面放入面盆中,加入适量温水(断了凉的水就行),和成面团。面要软些哦.
2.和好的面团分成小份放入笼屉蒸15分钟.
3.蒸好的面团取出,手上蘸油整理成面团。(这时的面会很烫,小心手哦).
4.整理好的面团取小份,包入豆馅捏紧整圆压扁。(手上一定要蘸足够的油,会很粘手的).锅内倒入足量的油,烧至8成热,放入油糕胚,大火炸至金***捞出就可以开吃喽
感谢悟空君的邀请,泡泡油糕是陕西三原县的三大传统名小吃之一(其它两种是金线油塔,笼笼肉),俗名見风消,因其是用精白面粉,掺入玫瑰,核桃仁,白糖,熟猪板油,用开水烫面制成,经油炸制后,蓬松酥软,口感香甜,很受群众欢迊,己被列入中华名小吃。笔者每次到三原出差都是早餐的首选。相传:安史之乱时,一个御厨流落到三原,为了谋生,便制作此食品出售,因其很受欢迊,清代时流入西安至今。